日本佔據福爾摩沙 1895年至1945年
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,清國戰敗求和。日本因重視西太平洋防線的完整,看重福爾摩沙的地理位置,與海上交通中繼站的重要地位;支那清廷則視所謂的台灣(其實僅不到福爾摩沙全境的二分之一)為敵境,從未正眼看過台灣或福爾摩沙。當日本提出要清國割讓台灣的要求時,支那清廷遂毫不遲疑地答應。
1895年5月15日台灣巡撫唐景崧接到清廷確定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,並得知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被任命為首任台灣總督,即將前來接收台灣。唐景崧、劉永福、李秉瑞等唐山滿官,覬覦台灣庫銀,為了爭取在日軍接收前蒐刮財物潛逃的時間,偽稱成立所謂的「台灣民主國」。並唆使台灣假漢人所謂士紳的丘逢甲、林維源(後兩人是假漢人),勸誘所謂的台灣人抗日以福爾摩沙復國,所謂台灣的有識人士見這是個機會,又以為可順利取得清國官署的武器和補給,遂紛紛號召組織台灣義勇軍,抵抗前來接收的日軍。5月29日,日軍在澳底(今新北市貢寮區境內)登陸。6月2日,不知情的清廷代表李經芳與日本代表樺木完成交接所謂之台灣(範圍不及琶侃,Paccan;福爾摩沙,Formosa這國度的1/2。另,日軍早已於3月26日佔據澎湖)。6月3日,台灣抗日義勇軍在獅球嶺與基隆的交戰中,犧牲200多人後仍繼續在台北城外圍牽制日軍,原駐紮在台北城外的清國官兵卻已退入台北城躲避。唐景崧6月4日傍晚化妝成老婦,帶著已打包好的庫銀(包括本應發給清國官兵的五萬銀圓軍餉)逃出台北,6月6日搭上德國商輪鴨打號(Arthur),從淡水逃往廈門。丘逢甲隨唐景崧之後,將十萬兩原本要撥給台灣抗日義勇軍的白銀捲走,逃往廣東嘉應。等待日本接管的清國官兵,見庫銀被高官捲逃,分不到好處,甚且薪俸已無著落,氣憤下放火燒官署,廉價賣槍炮,在各處任意放槍、搶劫。6月11日辜顯榮率領艋舺士紳,開城門迎接日本軍進入台北城維持秩序。劉永福一幫人在台北沒撈到銀兩,就一路南下,搜括地方衙門的備餉。劉永福為蒐刮更多財物,甚至曾經在台南發行鈔票與郵票,再捲款由台南逃回清國。其他清國人員,都由日本政府遣返清國。台灣抗日義勇軍在缺乏精良武器又無後勤補給的情況下,仍奮戰了5個月才遭配備精良的優勢日軍擊潰。潰散的台灣餘勇,仍持續四處有小規模反抗。清國官兵是和日軍辦理交接,並沒有清國官兵抵抗日軍。
由於滿清官府於「隘勇線」外平地番社僅簡略記述,山地住民則幾乎沒有任何資料,日本據台當局都須自行調查整理。所以當時所謂平地番社的資料,一改再改;山地住民則遲未歸類。是直到了1918年,日本據台當局清查山地區域住民告一段落,才發覺若繼續跟著清國以「生番」稱「隘勇線」外的福爾摩沙平地住民,那該怎麼稱福爾摩沙山地住民呢?所以這時才把所有原稱熟番與生番的平地人口,全部改稱為「本島人」;「生番」則改為專稱高山住民。後來再改以「高山族」或「高砂族」稱高山住民。
日本人口調查學者,依照地理分布加上各地區特有的口音和語調,將福爾摩沙平地住民以及山地住民再加以分別,訂出所謂的「族」。也因而,所謂的台灣原族群的名稱和數量就不斷改來改去,所謂的「那一族」本來是莫須有的。以下原本純粹是地區名稱。
1895年5月15日台灣巡撫唐景崧接到清廷確定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,並得知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被任命為首任台灣總督,即將前來接收台灣。唐景崧、劉永福、李秉瑞等唐山滿官,覬覦台灣庫銀,為了爭取在日軍接收前蒐刮財物潛逃的時間,偽稱成立所謂的「台灣民主國」。並唆使台灣假漢人所謂士紳的丘逢甲、林維源(後兩人是假漢人),勸誘所謂的台灣人抗日以福爾摩沙復國,所謂台灣的有識人士見這是個機會,又以為可順利取得清國官署的武器和補給,遂紛紛號召組織台灣義勇軍,抵抗前來接收的日軍。5月29日,日軍在澳底(今新北市貢寮區境內)登陸。6月2日,不知情的清廷代表李經芳與日本代表樺木完成交接所謂之台灣(範圍不及琶侃,Paccan;福爾摩沙,Formosa這國度的1/2。另,日軍早已於3月26日佔據澎湖)。6月3日,台灣抗日義勇軍在獅球嶺與基隆的交戰中,犧牲200多人後仍繼續在台北城外圍牽制日軍,原駐紮在台北城外的清國官兵卻已退入台北城躲避。唐景崧6月4日傍晚化妝成老婦,帶著已打包好的庫銀(包括本應發給清國官兵的五萬銀圓軍餉)逃出台北,6月6日搭上德國商輪鴨打號(Arthur),從淡水逃往廈門。丘逢甲隨唐景崧之後,將十萬兩原本要撥給台灣抗日義勇軍的白銀捲走,逃往廣東嘉應。等待日本接管的清國官兵,見庫銀被高官捲逃,分不到好處,甚且薪俸已無著落,氣憤下放火燒官署,廉價賣槍炮,在各處任意放槍、搶劫。6月11日辜顯榮率領艋舺士紳,開城門迎接日本軍進入台北城維持秩序。劉永福一幫人在台北沒撈到銀兩,就一路南下,搜括地方衙門的備餉。劉永福為蒐刮更多財物,甚至曾經在台南發行鈔票與郵票,再捲款由台南逃回清國。其他清國人員,都由日本政府遣返清國。台灣抗日義勇軍在缺乏精良武器又無後勤補給的情況下,仍奮戰了5個月才遭配備精良的優勢日軍擊潰。潰散的台灣餘勇,仍持續四處有小規模反抗。清國官兵是和日軍辦理交接,並沒有清國官兵抵抗日軍。
「八卦山之役」是台灣抗日義勇軍對日軍的一次著名血戰。台灣義勇軍數量僅日軍的三分之一,武器老舊且彈藥不足,浴血奮戰下,仍造成大量日本官兵的傷亡。日軍近衛師團步兵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,以及中將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( 明治天皇之兄長 ) 都在此役中陣亡(日軍為軍心士氣和榮譽的考量,說是病逝)。
台灣抗日義勇軍因缺乏糧食、武器、彈藥等後勤支援,最後才被訓練有素、武器精良的日軍一一殲滅。潰散的台灣餘勇,仍四處伏擊,使日軍疲於奔命。直到1895年11月18日,日本才宣佈『全台悉予平定』。
1895年日本從清國奪取所謂的台灣〈清國手中贓物〉,由據台清國官方接收台灣戶籍文書,滿清官府戶籍文書有完整記錄的是「隘勇線」內台灣「福爾摩沙漢化民」,都註明是熟番;「隘勇線」外平地住民為生番,僅簡略記述。日本據台初期也就跟著如此記述。山地住民則幾乎沒有任何資料。也因為僅「隘勇線」內「漢化民熟番」有完整戶籍記錄,所以初期是以「本島人」稱 「漢化民熟番」,以生蕃統稱「隘勇線」外的台灣人口。
自稱為是唐山人〈或是所謂的漢人〉後裔的則被稱為清國人〈都是如連橫、連震東父子及黃朝琴等,因漢化深而變性,藉勾結漢人滿官欺壓同胞而得利的所謂士紳、阿舍〉,才幾百人,歸入外國人之列。所謂的清國人於1915年後被稱為支那人。
1896年(明治29年)福爾摩沙平地熟蕃本島人257萬人。
1912年(大正元年)福爾摩沙平地熟蕃本島人321萬人。
1896年(明治29年)福爾摩沙平地熟蕃本島人257萬人。
1912年(大正元年)福爾摩沙平地熟蕃本島人321萬人。
1905年,日本在福爾摩沙的戶政機關,為了管理上的需要,就以所使用的語言分別做『廣、福、熟、生』註記,需要言語溝通的執行機關〈軍、警及地理、民情、人文、風俗等調查系統〉,開始另外依個人「主要常用語言」和「懂第二種語言」做分別的人口統計。資料內「常用語言漢人系」指的是「說、用漢語文之人」。「常用語言福建系」指的是「說福建話之人」〈日本人誤以為福建語言只有福佬話〉,註記為『福』。「常用語言廣東系」指的是「說廣東話之人」〈日本人誤以為客家話是廣東話〉,註記為『廣』。至於新登記入戶籍的「隘勇線」外人口,「略懂客家話或福佬話之人」而略可溝通者,歸類「常用語言熟蕃系」,註記為『熟』;「只能使用其部落語言之人」而溝通有困難者,歸類「常用語言生蕃系」,註記為『生』,以利需要溝通時的辨別。
由於滿清官府於「隘勇線」外平地番社僅簡略記述,山地住民則幾乎沒有任何資料,日本據台當局都須自行調查整理。所以當時所謂平地番社的資料,一改再改;山地住民則遲未歸類。是直到了1918年,日本在福爾摩沙當局清查山地區域住民告一段落,才發覺若繼續跟著清國以「生番」稱「隘勇線」外的福爾摩沙平地住民,那該怎麼稱福爾摩沙山地住民呢?所以這時才把所有原稱熟番與生番的平地人口,全部改稱為「本島人」;「生番」則改為專稱高山住民。後來再改以「高山族」或「高砂族」稱高山住民。
清國據台末年,因漢化而傾慕虛榮又功利薰心,甘願賣祖求榮想當「假漢人」的所謂台灣人,也不過數千人。
日本在福爾摩沙初期〈1895年至1897年〉,有6456位所謂台灣人自以為是「高級假漢人」而決定去唐山定居,其中有約500人因文化和生活習性的差異,不能適應,立即就轉身返回福爾摩沙。部分硬著頭皮在支那留居之所謂台灣人,由於「假漢人」再無利用價值,也難以融入所謂的華人社會,大多數又陸續再返回福爾摩沙。
1950年以前,世界各國,包括佔領琶侃(Paccan)的日本,都是稱琶侃(Paccan)為福爾摩沙(Formosa);稱琶侃人(Paccanians) 為福爾摩沙人(Formosans)。日本佔據福爾摩沙 (琶侃)前後,除了少數為了回應清國或支那用語,公文書都是使用フォルモサ(Formosa,福爾摩沙)。例如,1895年4月17日的日清下関條約(支那所謂的馬關條約),日方就是以フォルモサ(Formosa,福爾摩沙)稱琶侃 (Paccan) 這個國度。
日本1895年依日清下關條約接收清國在福爾摩沙(Paccan)的佔據地,期間日本主要仍是以福爾摩沙(フォルモサ) 稱琶侃(Paccan)領土。但由於日本強調取得福爾摩沙(Paccan)主權的合法性,仍延用清國從1683年以來持續以「侵略福爾摩沙之管理機構所在地」命名的所謂台灣府,將統治福爾摩沙(Formosa,Paccan)的管理中樞寫為たいわんそうとくふ(台湾総督府)。其實台灣一詞的廣義範圍僅不到福爾摩沙土地的1/2而已,而日本不只是要接收「所謂台灣」的這部分地區,更要掌握整個福爾摩沙。所以,其英文版仍一直是寫為Government of
Formosa(福爾摩沙政府)及Formosa-Governor
Office(福爾摩沙總督辦公室)。而且,日本正式文書,尤其用於國際言論,提及琶侃(Paccan)時,仍都是使用福爾摩沙(フォルモサ,Formosa)。因為這「台湾」二字,指的是「接收來自清國割讓的部分福爾摩沙統治權」,並不包括福爾摩沙的山地區域!日本的掌控福爾摩沙山地區域,是日本人自己侵略得來,並非接收來自清國的割讓。日本所接受割讓的區域(所謂台灣),並不包括「清國土牛紅線」(所謂國界,又稱隘勇線)外的福爾摩沙土地。
日本人口調查學者,依照地理分布加上各地區特有的口音和語調,將福爾摩沙平地住民以及山地住民再加以分別,訂出所謂的「族」。也因而,所謂的台灣原族群的名稱和數量就不斷改來改去,所謂的「那一族」本來是莫須有的。以下原本純粹是地區名稱。
清國據台末年,因漢化而傾慕虛榮又功利薰心,甘願賣祖求榮想當「假漢人」自以為高級的所謂台灣士紳,也不過數千人。這些 「假漢人」常被日本人罵是「清國奴」。
日本據台初期〈1895年至1897年〉,有6456位所謂台灣人自以為是「高級假漢人」而決定去唐山定居,其中有約500人因文化和生活習性的差異,不能適應,立即就轉身返回福爾摩沙。部分硬著頭皮在清國留居之所謂台灣人,由於「假漢人」再無利用價值,也難以融入所謂的華人社會,大多數又陸續再返回福爾摩沙。
日本據台初期〈1895年至1897年〉,有6456位所謂台灣人自以為是「高級假漢人」而決定去唐山定居,其中有約500人因文化和生活習性的差異,不能適應,立即就轉身返回福爾摩沙。部分硬著頭皮在清國留居之所謂台灣人,由於「假漢人」再無利用價值,也難以融入所謂的華人社會,大多數又陸續再返回福爾摩沙。
只有極少數如丘逢甲、林維源等人,由於清據時期以「高級假漢人」姿態勾結漢人滿官,橫行鄉里,在所謂的台灣聚集了龐大財富,得以攜帶這些錢財,在清國及後來的所謂中國人社會揮霍,而苟且逍遙。
原就留在所謂的台灣或這些棄離又返回之人,仍然習慣性偽裝「假漢人」自以為高級,常被日本人罵是「清國奴」。這批「清國奴」認盜作祖自以為高級的家庭習性 根深柢固,,發現日本人看來更高級,就處心積慮奉承、巴結日本人,希望轉而當個假日本人。但因為其「清國奴」言行遭日本人鄙視。由於自幼偽裝成所謂的假漢人已駕輕就熟,這些清國奴子孫轉念,既然依附日本人不成,去支那當個假漢人或假華人也不錯,於是就有一些人越洋去混入支那社會。 這些混入支那社會自以為高級的假漢人,以林忠、李萬居、黃朝琴、連橫及連震東父子等人最著名。
這些混入支那社會自以為高級的假漢人,以連橫最是禽獸不如。
清國末年,由於渡台禁令解除,依附滿官橫行鄉里、搜刮財利的所謂士紳、阿舍,盛行學入台的支那商人吸食鴉片,自以為是親近上流社會的象徵。 連橫是所謂台灣士紳、阿舍之子孫,其家人因唐山化過深而轉性貪婪,有依附入侵盜匪、魚肉鄉里而得利的家庭傳統。早年連橫祖父連長瑞,以假漢人的姿態勾結清國滿官,經營煙鋪、販賣鴉片,取得暴利。
留在福爾摩沙因當不成更高級假日本人而忿恨的假漢人,以阿罩霧(臺中霧峰)所謂林家的林獻堂、噶瑪蘭(宜蘭)所謂蔣家的蔣渭水最顯著聞達。蔣渭水和林獻堂兩人,堪稱是所謂台灣士紳由假漢人轉型為假華人的先驅。
林獻堂、蔣渭水家庭是是1886年劉銘傳上奏清國光緒帝《清賦的12項建議》中,所指摘的狡黠之徒大地主。此等大地主(大租戶,直接向官府繳稅)是勾結官府請領執照,獲得別人廣大地段之土地權的劫匪。由於清帝國視所謂的台灣為敵境,重視的是國庫稅收的方便與充裕,不理會劉銘傳那建議維繫公理的建議,執意放任此等所謂台灣士紳勾結官府的肆虐。這些阿舍、大地主家庭,遂得以繼續延伸入日據時期。
林獻堂、蔣渭水在日本統治下習慣性偽裝「假漢人」自以為高級,卻被日本人罵是「清國奴」。 林獻堂、蔣渭水懷念清據時期的勾結官府而得意肆虐鄉里,向日本當局求取參政又沒如意,遂邀集清國時期留下來的既得利益士紳、阿舍,於1921年(大正十年)10月17日,在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 (今靜修女中)成立台灣文化協會,以顯示勢力。不久,蔣渭水、林獻堂發覺在台灣文化協會當不成掌控權力的領袖地位,遂又於1927年(昭和2年)另外組成專注於爭取政治地位的較小圈子-台灣民眾黨。台灣民眾黨成員,都是來自清國據台時期漢化深、學習厚黑學、勾結清國唐山人滿官、認盜作祖的所謂士紳家庭。所以,是以假漢人、假華人自以為高級的姿態,向日本政府要求民主制度藉以爭取名位。蔣渭水說「同胞須團結,團結真有力」,是要號召福爾摩沙人來支持他假漢人、假華人的自以為高級;與蔡培火大言「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」,則是說給日本人聽的。本質上他們是充斥中國式虛妄思維而鄙視祖先的「半山仔」,是福爾摩沙(琶侃)之恥。
蔣渭水和林獻堂籌組台灣文化協會、台灣民眾黨,並宣稱曾朝覲支那同盟會自以為臉上貼金,都是這種假漢人、假華人自以為高級的「半山仔」心態。甚至於,蔣渭水、林獻堂更存心把福爾摩沙給當時的所謂中國。單看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黨旗即可見一斑。1929年1月2日蔣渭水提出的黨旗,是以中置齒輪旗的仿中國國民黨旗圖案;1929年10月6日,蔣渭水在第11次中央常務委員會,提出修改黨旗圖案,改以仿效中國共產黨的三星紅旗。
蔣渭水在日本戰敗前(1931年)就過世,林獻堂一批人則鑽入蔣幫中國壓霸集團肆虐所謂台灣的行列。【舉證辨正1.】
1929年1月2日台灣民眾黨黨旗:
1929年10月6日以後的台灣民眾黨黨旗:
日本佔據福爾摩沙後,視福爾摩沙為日本國土的一部分(日本是自強盜手中拿到贓物,卻自以為合法),企圖把福爾摩沙日本化,全力經營福爾摩沙;修築綿密的鐵、公路網;建造高雄、基隆深水港口及各地飛機場;普查登錄戶籍;廣設公立學校,推廣教育,普及偏鄉村落與深山;重新精準測量地籍;普及現代化醫療衛生院所;發展現代化工業;開闢水庫與灌溉渠道、自來水與下水道設施。種種建設福爾摩沙的作為,當然是為了日本的長遠利益;但也確實為福爾摩沙的重新進步貢獻良多。福爾摩沙又見工業發達、經濟繁榮。
在日本普及現代化 推廣教育下,很多福爾摩沙人重拾科學知識。即使避入山區,因曾被清國以封山令強制隔離而文明急速衰退的山區人口,仍然快速趕上並超前。傅祥露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【舉證辨正64.】
日本佔據福爾摩沙期間,則是則是經由提高稻米與蔗糖的生產,並砍伐珍貴的福爾摩沙數千年檜木林(福爾摩沙扁柏),運回日本國內及外銷,從福爾摩沙獲取龐大經濟利益。
日本於1940年9月27日,與德國、義大利在柏林簽署《德義日三國同盟條約》,加入所謂的軸心國,參與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。日本襲擊、侵入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歐洲與美國殖民地。日本後來戰敗,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。
當時日本為抵抗美軍的可能對福爾摩沙進行登陸攻擊,福爾摩沙留有裝備齊全,戰力強盛的日本第十方面軍近20萬人。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後,福爾摩沙日軍得知將由蔣幫中國國民黨黨軍來執行受降與遣返工作,基於對蔣介石的瞭解,知道蔣幫黨軍必然圖謀肆虐福爾摩沙。日軍中的主戰派,包括陸軍少校中宮悟郎、牧澤義夫等人企圖擬定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,諮詢所謂的台灣士紳假漢人林獻堂、辜振甫、許丙、林熊祥等人籌劃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。中宮悟郎、牧澤義夫等人告知林獻堂、辜振甫、許丙、林熊祥等所謂台灣士紳:所謂的台灣本是清國手中的贓物,日本佔領所謂的台灣並未取得所謂福爾摩沙人的同意,福爾摩沙人也沒有自主參與二次大戰;日本雖然已宣佈投降,只要福爾摩沙人肯團結、願復國自立,當時近20萬的日軍可在福爾摩沙人的指揮下,作為福爾摩沙人抗拒中國國民黨黨軍進逼的主力,不但法理上站得住腳,要擊敗支那的中國國民黨黨軍更是輕而易舉。但這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遭到當時所謂台灣士紳領導人的林獻堂拒絕。由於不被林獻堂領導的臺灣民眾黨支持,而辜振甫、許丙、林熊祥等人又並非所謂台灣社會中有組織影響力的人物,所以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沒有大力推動這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。福爾摩沙又失了一次復國的機會。
【舊金山和約在1951年9月8日 簽訂,並於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,日本政府放棄對福爾摩沙及澎湖等附屬島嶼的一切權利、名義與要求。】
原就留在所謂的台灣或這些棄離又返回之人,仍然習慣性偽裝「假漢人」自以為高級,常被日本人罵是「清國奴」。這批「清國奴」認盜作祖自以為高級的家庭習性 根深柢固,,發現日本人看來更高級,就處心積慮奉承、巴結日本人,希望轉而當個假日本人。但因為其「清國奴」言行遭日本人鄙視。由於自幼偽裝成所謂的假漢人已駕輕就熟,這些清國奴子孫轉念,既然依附日本人不成,去支那當個假漢人或假華人也不錯,於是就有一些人越洋去混入支那社會。 這些混入支那社會自以為高級的假漢人,以林忠、李萬居、黃朝琴、連橫及連震東父子等人最著名。
這些混入支那社會自以為高級的假漢人,以連橫最是禽獸不如。
清國末年,由於渡台禁令解除,依附滿官橫行鄉里、搜刮財利的所謂士紳、阿舍,盛行學入台的支那商人吸食鴉片,自以為是親近上流社會的象徵。 連橫是所謂台灣士紳、阿舍之子孫,其家人因唐山化過深而轉性貪婪,有依附入侵盜匪、魚肉鄉里而得利的家庭傳統。早年連橫祖父連長瑞,以假漢人的姿態勾結清國滿官,經營煙鋪、販賣鴉片,取得暴利。
1895年,依照日清下關(馬關)條約,日本接收福爾摩沙的所謂台灣(其實當時所謂的台灣,不及福爾摩沙的1/2)。當時連橫僅17歲,發現日本人看來更高級,就已處心積慮巴結日本人,希望轉而偽裝成假日本人。1899年,連橫21歲,任台南《臺澎日報》記者,主動為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寫《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》,加以奉承歌頌。連橫原以為可得到特別賞賜而親近,但一直沒有如願。
有習於認盜作祖自以為高級之家庭傳統的連橫,自幼偽裝成所謂的假漢人已駕輕就熟。於是連橫轉念,既然依附日本人不成,重新當個假漢人也不錯。1912年連橫經由日本前往所謂的中國,隔年前往北京以華僑名義參選所謂的國會議員未果。1914年1月31日,連橫因呈請北京政府批准他的中國國籍(這份原始檔案,仍存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)而被嘲諷。於是,連橫為了落實他偽裝假漢人、假中國人的妄想,1914年春找到機會入「清史館」工作,查閱館中所藏的清國有關臺灣檔案,抄錄清國文獻中的人名和地名,改寫事跡,據以偽造一本所謂的《台灣通史》,杜撰清國時期有唐山漢人移居台灣的故事,企圖以「他的祖先是其中之一」來引人承認。因為連橫僅抄錄清國文書的人名和地名,就加以幻想而扭曲事情,所以人、時、地、事都顛三倒四,受到周遭中國人鄙夷。同年底,連橫只得黯然逃回福爾摩沙,到《臺南新報》工作。但連橫仍不死心,還利用時間持續杜撰所謂的臺灣通史。但因為是在日本統治下的福爾摩沙,連橫把原在中國寫成的卷四「獨立紀」(日本接收清國割讓所謂台灣之初,福爾摩沙人抗日尋求自主),改為「過渡紀」。1920年連橫自己印書,並說是託人請日本總督提字、寫序(日本總督會替連橫提字寫序?以連橫的厚黑成性,應該又是偽造的),排在第一頁;第二頁則稱是請日本民政局長提字,藉以自抬身價,但仍出現無人願意看的窘境。
連橫想到自己在台灣當不了高級日本人,在所謂的中國也沒當成次高級的中國人,兩頭落空,遂希望兒子能以裝成日本人的身份揚眉吐氣,1920年送16歲的連震東到日本求學。連震東先入慶應大學擔任本科生(即高中生),後入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科就讀。1929年畢業的連震東,在日本還是求不到職位,只好回到台灣的《昭和新報》工作。
清國末年,依附滿官橫行鄉里、搜刮財利的所謂阿舍,由於渡台禁令解除,盛行學入台的支那商人吸食鴉片,自以為是親近上流社會的象徵。日本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知道,為了統治福爾摩沙的長遠利益著想,須禁止吸食鴉片,但認為採行溫和的漸進式禁絕比較妥當。鴉片特許的收入是暴利,為早期在福爾摩沙的重要財政來源,曾占當時日本總督府在福爾摩沙財政收入的32%,逐年下降至1920 年代的5-10% 左右。1925 年日本簽署日內瓦鴉片條約,決定在三年後禁絕在福爾摩沙的鴉片販賣。1929 年底,鴉片商貪婪往日坐擁的利得,正苦於找不到藉口,以鼓動總督府考慮重開鴉片特許的申請。鴉片商想到曾為臺灣總督撰寫歌頌文,又有販賣鴉片家世淵源的連橫。於是,以500元稿費,唆使連橫於1930年3月2日,在日本人報紙《臺灣日日新報》上發表《新阿片政策謳歌論》(民間俗稱《阿片有益論》或《鴉片有益論》),大言:「臺灣人之吸食阿片,為勤勞也,非懶散也……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,前茅後勁,再接再厲,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,非受阿片之效乎?」論稱:「鴉片不僅無害,甚至還被稱為長壽膏,是有益的」,大力鼓勵臺灣總督府重新開放鴉片的構想。不料這回馬屁拍到馬頭上了。此文既出,有識之士譁然,引來國際聯盟鴉片調查團的注意,還驚動了日本國內。總督府的總務長官奉命返回日本述職,便因此事受到了責問。日本政府還因此特地派人來調查,掀起了相當大的風波。這時的連橫人人喊打,有如落水狗。 此後,所謂士紳、阿舍吸食鴉片的惡習,才在福爾摩沙被禁絕。
連橫既自知在台灣已無立足之地,轉進所謂的中國是想辦法再自以為高級之唯一退路了。連橫令連震東先行,給連震東幾則有效敲開中國之門的錦囊妙計。首先是要連震東晉見舊日連橫奉承過的中國國民黨大員張繼(張溥泉)。1931年4月,連震東即帶著連橫寫的八行書,前往中國投靠張繼。張繼看了連橫認中國作祖的哀求信,覺其「真摯沈痛,大義凜然」,深為感動,歷久難釋,於是攜帶連震東至北平,促其學習所謂的國語(北平話)。
連橫知道兒子連震東得到張繼的提攜後,非常高興,在1931年7月26日給連震東的信中說明,這認中國人作祖是30年來的計畫,必要成功。連橫教連震東:「汝當在先生(溥泉)左右,供其使命,學習事務,忍苦耐勞。」兩年內,連橫持續利用信件教導連震東如何有效認盜作祖以求名利。例如:連震東在北平時,連橫教連震東須「多識東北要人,可為將來同事之助」;張繼要到廣東時,教他:「汝當在其左右,如欲赴粵,可請隨行,以資閱歷。」;中國國民黨抗日戰爭爆發,則是:「張先生如入豫辦事,汝可請之隨行,蓋因政府初移,人員必少,汝於此時如能得一位置,且在艱危之中,將來較有厚望。」後來連震東隨張繼到西安,連橫又告訴連震東:「汝在西安,位置甚好,勤謹辦事,以資閱歷,將來先生(溥泉)如任行政院長,必能調來中央,則可著著進行。」甚至教他:「要臨魏碑,蓋欲與人士相往來,尺牘之書,必求精美,而後不致貽笑也。」
連橫寫給連震東的信中,還特別強調說「臺灣實不可居」、「余居此間視之甚厭,四百萬人中幾無一可談」、「吾不欲汝(連震東)為臺灣人」。訓誡連震東「切不可與此間朋友通訊」,甚至明白告訴連震東:「此間朋友有詢汝住所者,余皆不言。」,也告誡已嫁在上海的長女連夏甸「不可回臺灣」。
1933年7月11日 ,連橫變賣家產,舉家移居上海。由於其所謂的《台灣通史》在台灣銷售不出去,因此連橫把已印製的書運到中國,分送給中國國民黨的黨政要員,做為表示已自斷退路,今後誓必死忠的「投名狀」。
其實,連橫、連震東雖自知已遭福爾摩沙人及日本人唾棄,也再無重回福爾摩沙立足的可能,卻至死仍對不能成為高級日本人耿耿於懷。連橫在中國西安過世前,特別交待連震東,他的喪禮必須採用日本儀式,而且還特地請日本和尚來作法唸經。
連橫杜撰的所謂《台灣通史》,當年拿到所謂的中國是用作「投名狀」。當蔣幫盜匪決定要洗劫福爾摩沙,以及後來不得不流亡福爾摩沙時,就成了對福爾摩沙人施行華奴化訓練的重要指導教材。於是,連戰的父親連震東拜託一些中國國民黨的黨政元老,請蔣介石在《台灣通史》上面提字,這本書此時在華奴化的台灣教育界竟因而身價上漲。
2005年4月29日,有「食爸偎爸、食母偎母;認賊作爸、認土匪作祖公」家庭傳統的連戰,到中國北京朝覲胡錦濤時,帶著刪除了日本人以及蔣介石提字的《台灣通史》版本,又重新做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死忠的「投名狀」。
細看連橫偽造《台灣通史》一書的原由,以及連家為了在各時期分別認不同盜匪作祖的變化過程,大家就能清楚明白,連戰一家人之厚黑無恥家傳,是如何驚世駭俗的腐壞、如何的無可救藥。 【舉證辨正14.;15.;16.;17.;18.】
留在福爾摩沙因當不成更高級假日本人而忿恨的假漢人,以阿罩霧(臺中霧峰)所謂林家的林獻堂、噶瑪蘭(宜蘭)所謂蔣家的蔣渭水最顯著聞達。蔣渭水和林獻堂兩人,堪稱是所謂台灣士紳由假漢人轉型為假華人的先驅。
林獻堂、蔣渭水家庭是是1886年劉銘傳上奏清國光緒帝《清賦的12項建議》中,所指摘的狡黠之徒大地主。此等大地主(大租戶,直接向官府繳稅)是勾結官府請領執照,獲得別人廣大地段之土地權的劫匪。由於清帝國視所謂的台灣為敵境,重視的是國庫稅收的方便與充裕,不理會劉銘傳那建議維繫公理的建議,執意放任此等所謂台灣士紳勾結官府的肆虐。這些阿舍、大地主家庭,遂得以繼續延伸入日據時期。
林獻堂、蔣渭水在日本統治下習慣性偽裝「假漢人」自以為高級,卻被日本人罵是「清國奴」。 林獻堂、蔣渭水懷念清據時期的勾結官府而得意肆虐鄉里,向日本當局求取參政又沒如意,遂邀集清國時期留下來的既得利益士紳、阿舍,於1921年(大正十年)10月17日,在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 (今靜修女中)成立台灣文化協會,以顯示勢力。不久,蔣渭水、林獻堂發覺在台灣文化協會當不成掌控權力的領袖地位,遂又於1927年(昭和2年)另外組成專注於爭取政治地位的較小圈子-台灣民眾黨。台灣民眾黨成員,都是來自清國據台時期漢化深、學習厚黑學、勾結清國唐山人滿官、認盜作祖的所謂士紳家庭。所以,是以假漢人、假華人自以為高級的姿態,向日本政府要求民主制度藉以爭取名位。蔣渭水說「同胞須團結,團結真有力」,是要號召福爾摩沙人來支持他假漢人、假華人的自以為高級;與蔡培火大言「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」,則是說給日本人聽的。本質上他們是充斥中國式虛妄思維而鄙視祖先的「半山仔」,是福爾摩沙(琶侃)之恥。
蔣渭水和林獻堂籌組台灣文化協會、台灣民眾黨,並宣稱曾朝覲支那同盟會自以為臉上貼金,都是這種假漢人、假華人自以為高級的「半山仔」心態。甚至於,蔣渭水、林獻堂更存心把福爾摩沙給當時的所謂中國。單看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黨旗即可見一斑。1929年1月2日蔣渭水提出的黨旗,是以中置齒輪旗的仿中國國民黨旗圖案;1929年10月6日,蔣渭水在第11次中央常務委員會,提出修改黨旗圖案,改以仿效中國共產黨的三星紅旗。
蔣渭水在日本戰敗前(1931年)就過世,林獻堂一批人則鑽入蔣幫中國壓霸集團肆虐所謂台灣的行列。【舉證辨正1.】
1929年1月2日台灣民眾黨黨旗:
1929年10月6日以後的台灣民眾黨黨旗:
日本佔據福爾摩沙後,視福爾摩沙為日本國土的一部分(日本是自強盜手中拿到贓物,卻自以為合法),企圖把福爾摩沙日本化,全力經營福爾摩沙;修築綿密的鐵、公路網;建造高雄、基隆深水港口及各地飛機場;普查登錄戶籍;廣設公立學校,推廣教育,普及偏鄉村落與深山;重新精準測量地籍;普及現代化醫療衛生院所;發展現代化工業;開闢水庫與灌溉渠道、自來水與下水道設施。種種建設福爾摩沙的作為,當然是為了日本的長遠利益;但也確實為福爾摩沙的重新進步貢獻良多。福爾摩沙又見工業發達、經濟繁榮。
在日本普及現代化 推廣教育下,很多福爾摩沙人重拾科學知識。即使避入山區,因曾被清國以封山令強制隔離而文明急速衰退的山區人口,仍然快速趕上並超前。傅祥露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【舉證辨正64.】
日本佔據福爾摩沙期間,則是則是經由提高稻米與蔗糖的生產,並砍伐珍貴的福爾摩沙數千年檜木林(福爾摩沙扁柏),運回日本國內及外銷,從福爾摩沙獲取龐大經濟利益。
日本於1940年9月27日,與德國、義大利在柏林簽署《德義日三國同盟條約》,加入所謂的軸心國,參與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。日本襲擊、侵入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歐洲與美國殖民地。日本後來戰敗,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。
當時日本為抵抗美軍的可能對福爾摩沙進行登陸攻擊,福爾摩沙留有裝備齊全,戰力強盛的日本第十方面軍近20萬人。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後,福爾摩沙日軍得知將由蔣幫中國國民黨黨軍來執行受降與遣返工作,基於對蔣介石的瞭解,知道蔣幫黨軍必然圖謀肆虐福爾摩沙。日軍中的主戰派,包括陸軍少校中宮悟郎、牧澤義夫等人企圖擬定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,諮詢所謂的台灣士紳假漢人林獻堂、辜振甫、許丙、林熊祥等人籌劃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。中宮悟郎、牧澤義夫等人告知林獻堂、辜振甫、許丙、林熊祥等所謂台灣士紳:所謂的台灣本是清國手中的贓物,日本佔領所謂的台灣並未取得所謂福爾摩沙人的同意,福爾摩沙人也沒有自主參與二次大戰;日本雖然已宣佈投降,只要福爾摩沙人肯團結、願復國自立,當時近20萬的日軍可在福爾摩沙人的指揮下,作為福爾摩沙人抗拒中國國民黨黨軍進逼的主力,不但法理上站得住腳,要擊敗支那的中國國民黨黨軍更是輕而易舉。但這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遭到當時所謂台灣士紳領導人的林獻堂拒絕。由於不被林獻堂領導的臺灣民眾黨支持,而辜振甫、許丙、林熊祥等人又並非所謂台灣社會中有組織影響力的人物,所以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沒有大力推動這「福爾摩沙自治方案」。福爾摩沙又失了一次復國的機會。
在眼見蔣幫中國國民黨黨軍即將由美軍護送入侵福爾摩沙之時,辜振甫一批人早就於1945年8月24日在許丙家中開會,決定取消參與所謂的「台灣自治委員會」之議。【林獻堂、辜振甫、許丙、林熊祥這批假漢人、假華人,隨後則鑽入蔣幫中國壓霸集團肆虐台灣的行列。】
【舊金山和約在1951年9月8日 簽訂,並於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,日本政府放棄對福爾摩沙及澎湖等附屬島嶼的一切權利、名義與要求。】